18期 | 闹市中的“一往琴深”

来源:星辰在线 | 作者:边润鹏 | 时间:2017-01-03

  星辰在线1月3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边润鹏)古琴,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到了近现代,却逐渐受排挤成为“边缘文化”,大部分人不知道古琴为何物,形状如何,何等声音,怎样弹奏,还有很多人将古琴与古筝混淆。余下知道古琴的人群,一部分人则认为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听不懂”。

  出身民乐制作世家的苏恭本,却选择在喧嚣的太平街造一所古琴雅居,用另一种方式,传达了对古琴的心意与爱意。

(苏恭本弹古琴  图片皆由受访者提供)

  一 琴之所起

  走在太平街上,穿过“太平里”几个大字下的古朴怀旧小门,左转,拾阶而上,走到一间古色古香的房子。

  苏姑娘端坐案前,一张古琴,双手轻抚琴弦,那琴声悦耳之极,她的手指随琴而摆,时而缓慢,时而如流水般潺潺而下。那琴弦像是她的内心,通过琴弦,似乎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有种说不出的美好。

  这是第一次与苏恭本相见,在她的亦本琴角。

  苏恭本出身民乐制作世家,在湘出生长大,父亲是民乐制作大师,她从小就耳濡目染诸多乐器,但对古琴情有独钟,这一吸引,便成了一生挚爱。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自古属于高雅音乐,在古代是四艺之首,通常在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广受欢迎。但因其音乐风格属于淡静、幽静、恬静等静态的美,其文化又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需要深刻感悟,学之不易,坚持更不易。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无人听”。到近现代,古琴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遭受冷落,受西方文化的排挤逐渐成为“边缘文化”。而如今人们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十分少,对于古琴文化这样一个处于“边缘文化”的“旧文化”,更是不甚了解。

  苏恭本也向星辰全媒体记者隐含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将古筝与古琴混淆。”更不用说了解古琴蕴含的四千年中国历史和文化。

  她自幼随父学琴,后在“九嶷派”古琴家杨青先生门下学艺,由此开始专习古琴之路。古琴自南宋末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众多的琴派,一度繁盛,派系兴旺,名家云集。但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加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打击,古琴文化发展徘徊在低谷,其传承也出现了断层现象。

  由于一些古琴传人和音乐人士的努力和拯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始有所转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古琴文化成为“边缘文化”的现状,而古琴琴派众多,但各琴派的传人寥寥无几,并都年岁已高,且真正专职古琴的只有少数。相较其他乐器,在各大院校专业中,古琴专业也少之又少。

  2014年苏恭本从北京回到长沙,选择在喧嚣的太平街开了亦本琴角,除了技艺授课外,她更热衷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的传承推广。“本身是古琴文化喜爱者,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神奇的一种乐器。”苏恭本缓缓说道。

  对古琴,她是钟情,一开始学琴也并非为某一目的去学。“像你说的什么高考加分,并没有,只是喜欢。”苏恭本道。

  若非机缘巧合,她更可能是,闲暇时光,煮酒清茶,落座抚琴,如白居易《夜琴》中“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她心中也从未有走艺术路线的想法。

  苏恭本大学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从毕业到回长沙,十多年在北京,当时也与几个朋友开了一家文化服务型公司,也有几家文化传媒公司。2014年,她回长沙谈项目,机缘巧合之下,她开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当时她正好碰上太平里招企业入驻,本打算只是作为北京公司的一个接待点,按她的意思说,主要是与人喝喝茶,聊聊天。十几年的古琴学艺,她早已与古琴形影不离,“都抱着古琴睡觉,你说呢?”苏恭本笑了笑。她把古琴摆放在案前,畅快怡然之时便和琴弹乐,而有第一张琴后,慢慢的有了第二张琴,第三张琴……

  “既然喜欢,为什么不做这个呢?”她的朋友看出了她对古琴的喜爱与执着,纷纷劝她,她也有了这个打算。“无意之中做古琴,只是好玩。”苏恭本笑了笑。

  她所说的“好玩”,是喜爱,是传承。古琴,讲究传承,几千年来,“琴、棋、书、画”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原因在于后人不断继承前人的技法、思想和文化并再传承。中国传统中叩头敬茶、拜师学艺的背后更多的是薪火相传,与古琴家杨青学琴后,又拜古琴家乔珊门下学艺让她越发有这种想法。

  每年她都会举办十几场规模不等的公益活动,并不定时邀请一些优秀的老师来分享琴、禅、茶、画、花、香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古琴,是其中的常规。

  “我觉得她好,愿意教给人,让人来学,也愿意影响更多人。”这是她一开始的想法,现在也是。

(亦本琴角中的苏恭本)

  二 一往情深

  学古琴之难,在于初学古琴时,由于指法繁难,名师不易,常会觉得难以入门,弹得“不中听”,枯燥无味,往往会半途而废。

  苏恭本离不开琴,每出远门超过一周,她一定会背上她最钟爱的那把琴。“一天不练琴就手痒。”似乎就是这样一种不可分离的喜爱,她和琴融合在了一起。她从来不会觉得古琴枯燥,难以坚持,琴声一起,她就忘我陶醉在古琴的意境之中。

  相较于过去学古琴,购琴买谱,种种都成问题。现在自学古琴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也有一些人逐渐开始接触古琴,但与这些因一时兴趣爱好而学古琴的人不同,“跟师傅学习,不存在玩一玩”,苏恭本学古琴技法、乐学、律学、传承方式、历史、哲学、思想,一学就是十几年,并也愿意一直学下去。

  从小潜移默化的学习,苏恭本对古琴文化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有着发乎内心的喜欢。她十岁开始学琴,十八岁开始喝茶,到现在,抚琴、弈棋、书法、绘画,插花、斟酒、泡茶、香道、篆刻等,苏恭本皆会,并都融入在她的琴角里,为之推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被誉为人生八大雅事。所谓善琴者通达从容,书中也早有记载。唐朝薛易简《琴诀》也有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这也是苏恭本所说的,“我觉得它好。”她也希望把这种“好”传给更多人。

  几年前,她曾与一些朋友在湖南做传统文化教育,但囿于当时环境的限制,且当时传统文化教育趋于理论性,她觉得有点形而上学,于是顺势而为退了出来。

  而今,她独辟蹊径,用自己的方式,于城市之中布置一处古琴雅居,并将日常物质生活与琴、茶、画、书等传统文化精髓融为一体,再传承推广。

  “只有用起来,(传统文化)它才是‘活’的。”苏恭本道。“而这种生活,可以让人找到自己。”

  苏恭本向星辰全媒体记者解释,“这个时代,很多人不知道他的生活本质是什么?可能学别人,学国外,但学来学去却忘了自己。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认识时,你觉得他们能做好什么?”

  “几千年来,老祖宗一直都在教我们怎么去生活。如抚琴、插花、挂画、焚香、点茶等古代文人生活雅事,很平常,但每一门背后都暗蕴中国哲学、生活美学。”

  苏恭本低眉顺目地一边沏茶一边说道,“当你有一门兴趣爱好,而它正好能让你在人生中不断成长,你的心会很安全,很有底。”

  “你说是不是?”苏恭本笑着反问了星辰全媒体记者一句,看到点头后,苏恭本不禁莞尔,这种生活方式早已成为她的日常。

  “就像这茶。”苏恭本端起一杯茶,微眯着眼在鼻端一嗅,嘴角露出微笑,转过杯口,小口吞咽品尝,接着不徐不疾地道:“虽然每个人喝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对你的心态产生好的影响。”

  这种生活,这种钟情,让人忍不住多看她几眼。尤其是听其抚琴,委婉连绵,似高山流水,汩汩韵味顷刻间就能被带入意境,陶醉其中。

(苏恭本弹古琴)

  三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对古琴的忘我

  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苏恭本会待在扬州的古琴厂,在那里见证一把琴的诞生,仿佛见证挚友。一把好的琴,从选材、做坯子、上漆、到上弦、试音、调整、出品,至少要大半年时间。每一把琴都有自己的颜色、形态,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这在古琴文化中有记载,如今她将它们逐渐现于人世。

  抚琴、喝茶、插花、闻香,这是她的生活方式,自在悠然。苏恭本说她很喜欢玩,但她玩的花样与别人不同,她每年会策划一次“IN文化·同乐游”,邀请一些朋友,一些老师,一路上游山玩水的同时,给随行同伴教琴,教茶、花、香、禅,随喜自在。古琴,就是她教,她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经由内心的喜悦传达了对古琴的心意与爱意。“尽自己的所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这件事能更好地去影响更多人,能正能量的传播。”

  每每看她的朋友圈分享,都会被她淡然于心,优雅自在地生活所感染,也因为深爱,她愿意把自己感悟的所有美好,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一起喜欢。

  “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不是坏事。你不一定要学,看看也是好的,也许到了某一阶段你就会想学。”苏恭本笑道。

  谈学古琴,一般来说,环境越安静越适合。太平街,应该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鱼骨状街区200年未变,全长375米,宽不过7米,遍地都是麻石路。但它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街,自然离不开喧嚣。选择在闹市之中造一所古琴雅居,难免会受影响。

  “为什么不可以呢,你心是静的,你的注意力在琴上,完全会忽略周边的事情,除非你的心不静。”顿了顿,苏恭本又解释道:“确实,很多像你一样说这里不适合教古琴,可能我是按照我的喜好来,我觉得在哪都一样。”

(亦本琴角墙上的各种款式古琴)

  她敞开着琴角大门,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琴。这全是苏恭本喜爱的琴款,有伏羲式、仲尼式、神农式。她不怕知音难遇,也不在意来的谁。客人来不来,她都会焚香、泡茶、斟酒,旋即低头闭目,手指随琴而摆。

  忽而,或悠然,或低沉,清如溅玉,颤若龙吟般的古琴声传来。这时,若有事,记得多呼唤几声。

 

  自在星辰原创报道 第十八期

  总策划:何旭

  执行策划:郑文新、王重浪、林之乐

  记者:边润鹏

版权声明   

星辰在线(https://www.changsha.cn /)版权声明:
1、所有来源标注为“稿件来源:星辰在线”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相关内容用于非盈利、非广告等非商业目的时,应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站权利。引用、转载时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如涉及大面积转载,请来信告知,获取授权;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星辰在线”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等内容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五个工作日内改正;
3、若您的网站或机构从本站获取的一切资源进行商业使用,除来源为本站的内容需获本站授权外,其他资源请自行联系版权所有人;
4、本站不保证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下载及使用过程中自行确认,本站亦不承担上述资源对您或您的网站造成的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5、未经星辰在线允许,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在非星辰在线(https://www.changsha.cn /)所属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星辰在线对其自行开发、采编的所有新闻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6、您在使用或传播中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或由此造成任何损失,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利用本网站的内容以及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与本站无关;
7、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8、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本声明的修改及更新权均星辰在线所有;
9、互联网的本质是自由与分享,我们真诚的希望,每一份有价值的正能量能够在互联网中自由传播,能够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星辰在线联系电话:0731-82205981;
传真:0731-89800957;
总编室24小时值班热线:18907496114。